近年来,环保问题一直是公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历届两会热议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再次成为代表、委员讨论建言的热点领域。
谈到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说,雾霾形成表面上看主要是能源结构的问题,但深层次来看,还有产业结构的问题。不同产业,能源需求不一样。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能耗较低,中国则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能耗较高。所以雾霾治理,也是个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过程。只有从根本上去调整,排放量才能从源头上得到控制。
高吉喜指出,相比已经得到足够重视的空气污染问题,从长期危害性和治理难度等方面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更值得关注。他说,空气污染因为空气流通性问题,只要措施得当,治理起来相对容易。但水污染治理难度比空气污染治理要难得多,特别是湖泊污染治理,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土壤污染治理,周期更长,难度更大。
高吉喜介绍,环保部对环境污染治理有一套顶层设计。“大气十条”(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颁布设施,“水十条”(即《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应该是在今年上半年出台,“土十条”(即《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现在已经制定完成,预计下半年能够出台。此外,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也在设计当中,环保部不会因为治理雾霾而忽视其他环境问题。
“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太重要了,不仅仅关系到粮食安全,而且与整个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说,土壤直接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把今年定为国际土壤年,就是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保护的关注。
土壤保护是周健民今年两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土壤保护专家和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周健民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保护的提案。周健民建议,相关部门应制定更为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施治,以解决“土壤病”。土壤污染最大的问题是家底不清,同时多部门管理造成职责交叉、界限不清,建议尽快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前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定要有法可依,建议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实现土壤污染依法防治、依法监督、依法管理,这也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识。周健民强调,我国土地资源紧张,要合理地利用,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地,可以采用不同的利用方式,边利用边修复。同时,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增强全社会土壤保护意识。“公众真正了解了土壤状况,就能更加合理地利用,能够有防范意识,同时也不至于对土壤污染过分恐慌。”周健民说。
“要形成绿色导向和绿色制度,优化绿色布局,保护绿色资产,促进绿色转型,共享绿色福利,‘十三五’规划就应将强化水资源保障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建设列入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台盟福建省委副主委骆沙鸣用一连串绿色作为他提案的开场白。
骆沙鸣认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应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新思路和体现生态承载力的新理念,严守生态红线。为此,他建议,对不同的水资源实施动态管理,全面推行严格的水资源制度考核,并细化水资源水量紧缺和水污染突发应急事件处理预案。对于水资源管理,骆沙鸣表示,应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和生态清洁水流域治理目标,加强水资源管理与推广水务高新技术,形成“江河湖库海”全水域整治格局,高标准达到节水型社会目标,明确节水就是治污理念。同时,他建议建立清洁水基金。开放水环境治理的公共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各方面利用基金优惠政策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四位一体的多元投融资模式。
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委员打算在此次会议上提交11份建议,绝大多数与环保、生态有关。他透露,其中一个提案将建议由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智库并纳入国家重点建设50~100个专业化高端智库之中,充分发挥生态文明专业化智库作用,统筹利用国内外各类智库资源和专业人才,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从把握政策需求、决策参考、体制机制创新、法规制度等角度,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为党中央国务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